现代农业的“经开印象”
客家新闻网 华铿 金水 记者陈洪明 郑馨
在赣州市“六大攻坚战”的推进中,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赣州经开区”)是主攻工业的主战场。
10月25日,本网记者赴赣州经开区蹲点采访,发现该区现代农业也欣欣向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党建引领产业兴旺
眼下正是火龙果成熟上市的季节,赣州经开区湖边镇善边村江南火龙果基地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该基地是该区“党建+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之一。
图为游客正在湖边镇善边村江南火龙果基地体验采摘乐趣。
在农业产业扶贫过程中,该区结合凤岗镇、湖边镇北部地理优势和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区域发展大格局,该区建成科技城千亩蔬菜基地、千亩草皮基地,其中三江乡千亩柑橘基地、三江乡千亩水产养殖基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转变。
江南火龙果基地所在的善边村,搭乘乡村振兴“东风”,大力实施“产业富村”战略,由村“两委”牵头组织成立富善合作社,因地制宜,“借鸡生蛋”,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带活村级集体经济。
如今,善边村发展了火龙果基地、葡萄基地、草皮基地等,带动8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助力4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村级集体经济由原来的负债十几万元达到现在的10多万元,彻底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该区依托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8年,该区60个村共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422.35万元,村均逾57万元,全区贫困发生率从5.05%下降至2.88%。
种养业筑就致富梦
“我今年准备将养殖面积再扩规100亩,收入翻番应该没有问题。”今年40余岁的林树旭聊起了自己的规划,笑容灿烂,信心十足。
图为三江乡投资的小龙虾养殖基地项目。
去年7月11日,林树旭在赣州经开区三江乡投资小龙虾养殖基地项目。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短短15天,土地流转工作完成,农用水电相继接入。
今年4月以来,林树旭所在经营的龙虾基地每天销往广州的小龙虾超过2万斤,现已累计销售40余万斤。截至目前,该基地已解决周边2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三江乡小龙虾养殖基地是该区高质量打赢现代农业攻坚战的生动实践。今年来,该区流转土地、山地约3400亩用于现代农业攻坚战项目,保障了项目用地需求。
同时,该区还制定了蔬菜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奖补,大力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发放,今年全区已累计发放贷款305万元。
今年来,该区举办了5期种养殖技术培训,尤其是组织到福建省上市公司闽雄科技有限公司学习养虾技术,提高了该区种养殖技术水平。
此外,该区还组织了农产品销售对接活动,引导区内企业采购区内农副产品,加大了消费扶贫力度,解决了蔬菜等基地的销路问题。
如今,该区现有建成蔬菜基地8个,总面积1924亩,草皮种植产业已完成种植草皮1350亩,小龙虾基地建设已完成280亩,为该区打好脱贫攻坚夯实了基础。
图为村民在湖边镇善边村草皮基地收割草皮。
农旅融合富农美村
“以前村里田地撂荒严重,现在有了共享农庄,不仅村里更有钱了,而且村民的腰包也鼓了。”正在赣州经开区凤岗镇长田村共享农庄务工的脱贫户肖五凤不仅能务工挣钱,还可以照顾一家老小。
在共享农庄的发展中,长田村党支部与认种企业党支部签订结对共建协议,进一步助推该村从“零”产业村转变为产业全面发展村,带动群众走上农旅致富路。
肖五凤是当地农旅“联姻”的受益者之一。目前,该区已引进台湾部落、共享农庄、凤鸣谷小镇等一批旅游农业项目。截至目前,该区土地流转带动贫困户174户,户均增收2186.52元,务工带动14户,户均增收972.5元。
如今,共享农庄引进了亚美达科技、菲尔雪、坚强量贩等6家区内企业,实现了群众“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得薪金”“入社分红得股金”的利益分配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贫困户就业增收。
近年来,该区大力促进农业和旅游“联姻”,以农促旅,以旅强农,释放农业和旅游发展新动能。目前,台湾部落、共享农庄等旅游农业项目带动39个村2313户农户增收414万元。
农旅融合,不仅富了农民,也美了乡村。放眼望去,赣州经开区乡村尽显新时代田园牧歌新画卷。
记者手记: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然而,发展农业产业必须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坚持"一村一品",不能一拥而上,简单拿来主义,必须做到“特”字当头,才能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数据显示,赣州经开区60个村共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422.35万元,村均逾57万元,全区贫困发生率从5.05%下降至2.88%。如今,步入赣州经开区乡村,不难发现欣欣向荣的特色产业已成为该区打好脱贫攻坚的重要拼图,贫困户则是拼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作为赣州主攻工业的主战场,赣州经开区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旅融合,通过乡村旅游把人“引进来”,将特色农产品“带出去”,在“一进一出”中实现了“产城互动”,不断增强乡村经济的循环造血能力,美了乡村、富了农民。